近日,廣州對30個“新晉”市級容貌示範社區頒發銘牌。無論是老廣州還是新居民,都有這種感覺,在這一輪城市更新過程中,除了外在環境變化,還有民生服務設施得以全面提升,“面子”“裏子”一起升級。而且,從“政府改、居民看”變成了居民全程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成果。老舊小區的各方面都在不斷升級,“繡”出新貌。
隨着城市更新不斷推進,也必然面臨新課題,比如更多等待改造的老舊小區、歷史街區,如何鞏固現有成果?誰來幹,怎麼幹?考驗智慧能力,更決定持續性。
老舊小區改造就像房屋裝修。如何裝修才能安居?一是把改造當成自家的事,修自家的屋頂必定盡心盡力。首先,讓居民當成自家的事。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都由居民自己決定。比如在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舊南海縣社區,居民羣眾人人蔘與,共同決定,把“要我改”變成了“我要改”,還自發捐出名貴樹種和萬餘元資金,用實際行動支持容貌示範社區創建。其次是讓社會力量添柴加薪。疫情期間,一些外向型電梯企業接到了老舊小區改造的訂單。廣州通過減免税費、政府採購、新增設施有償使用等方式,讓這些社會資本輕裝上陣,暖由心生,激發了參與熱情。此外,發揮金融力量帶來雙贏。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老舊小區、歷史街區點多面廣,改造難度不一。廣州引導金融機構在放貸時,把不同小區重新整合、整體授信,這樣既有利於降低信貸風險,又能提升企業參與意願。一個籬笆三個樁。政策和財政資金在重點支持基礎類改造的同時,充分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居民、企業、金融機構等“辦好自家的事”,引來了多路“活水”。
另一個是把改造當成置業,有了“升值”空間,才有持續的幹勁。比如在廣州市荔灣區,同時面臨老舊小區、歷史街區和城中村全面改造的需求。當地盤活資源,將西關片區的舊城改造項目與芳村片區的城中村全面改造項目優化整合,以此來把舊村改造資金引入舊城改造,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找到短期內即可“回血”的增長點。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由於老舊小區改造進程加快,荔灣區的營商環境得到整體提升,反過來拉動了大量更新改造投資,進而撬動了居民消費、裝飾裝修、家電更新,帶動了多個行業發展,把“回血”變成“造血”。
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貫徹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的發展工程。在過去的經驗中,廣州把老舊小區改造的“城事”變成人人蔘與、全行業受益的“家事”,不僅為居民生活環境換上了新面貌,還帶來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氣象,更為自主造血、促消費擴內需打開了新空間。下一步,還需凝聚更多合力,盤活資源,因地制宜,量身定製,優化消費環境,拉動更大投資,培育新業態,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廣州日報評論員 劉冉冉)